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20章 夜宴(2 / 3)

&esp;&esp;韩璐家在上海,打小家境就很不错,父母又是经商人士,因此上海城里的有名的西餐馆是尝了个遍的,在西门子的工作时间,有一大半是在北京总部这边,这两年的时间里,因为工作比较繁忙的关系,加上在北京这边朋友不多,反倒是很少去西餐厅了。

&esp;&esp;最后终于选定了韩璐提到的80年代就开业的长城饭店,到这个很有点历史感的老牌的西餐厅去。

&esp;&esp;到了停车位之后,茉莉姐妹动作敏捷的跳上了后座,而韩璐则直接登上了副驾驶。颇为奇怪的摸了摸这种作风超级硬朗派的大吉普车,对于韩璐来说,还真是第一次坐这种风格的车子。

&esp;&esp;头一次看到这架非常符合赵一理个性的嚣张霸道的大切诺基之后,韩璐实在是有些难以将这辆车和衣着工整、行事跳脱的赵一理联系到一起,此时却只见赵一理一脚大力踩向油门,车子一个加速,在爆裂般的引擎轰鸣声中,窜入了如水的车流中去,只留下了车后方一段胶皮摩擦路面的焦糊味,扬长而去。

&esp;&esp;很快,长城饭店到了。

&esp;&esp;因为是临时选定,没有提前定位子,因此四人到达长城饭店一楼的时候,刚刚好需要等上一小会儿,本来韩璐以为以赵一理这个排场,怎么着也要打打电话。嚣张一番的搞定一个位子什么的作风,这才有纨绔公子哥的范儿嘛,没想到,赵一理却拉着她静静的站在窗边看了会儿风景。丝毫没有不耐烦的样子。

&esp;&esp;实际上,在德国的时候,赵一理也是经常在西餐厅吃饭,而且从来不大喜欢定位子,想去就去。没位子就等一会儿。

&esp;&esp;在他的字典里面,随遇而安反而成了一种修养。

&esp;&esp;好在虽然是晚间的用餐高峰,也只能说是他们的运气还不错,没有等多久,服务生就来请他们进去用餐。

&esp;&esp;要说起这国内的西餐厅呢,最早也是最出名的两个城市就是老北京和老上海。

&esp;&esp;说起中国引进西餐的历史,应该上溯到大约一百五十年前。

&esp;&esp;十九世纪中叶,国内城市开埠,上海即引进了专门为外国侨民服务而开设的西餐馆,最初国人其实并不大欣赏这种餐桌上居然摆放着明晃晃的刀叉的饮食习惯。因此初期这些西餐馆的绝大部分顾客还依旧是外国侨民。

&esp;&esp;而北京的西餐馆的鼻祖—北京饭店,则是在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才逐渐兴盛起来的,此时国内的西餐馆的顾客,还大多数都是外国人,士兵、侨民以及传教士。

&esp;&esp;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一些晚清的官员、士绅逐渐开始接受了在西餐厅里做商务活动、谈判、交流、甚至是参加西式的冷餐会,正是西餐的推进和被国人的接受,甚至还起到了一个促进男女平等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esp;&esp;晚餐点的是法式牛排,说起这牛排来。韩璐早就习惯了国人较为传统的七分熟的牛排,而赵一理则直接要的就是五分熟,然后赵一理点了一瓶法国圣埃斯特菲红葡萄酒,也不是很贵的样子。大约七百块一瓶,这样今天的西餐,也就消费不到两千块的样子,对于赵一理一贯的水平来说,算是平常消费了。

&esp;&esp;韩璐感觉很有些奇怪,悄悄的问了下赵一理:

&esp;&esp;“赵总。能问你一些私人问题么?”

&esp;&esp;“嗯?你问吧,不过我不保证一定能回答你。”

&esp;&esp;“切,真小气,我想问的是,你是不是在德国也一直吃五分熟的牛排?”

&esp;&esp;“没有啊,我算是入乡随俗的那一种人。”

&esp;&esp;“哦,那为什么回国后就要吃四分熟的呢?”

&esp;&esp;“这个嘛,其实,我在德国吃的很多时候都是一分熟的,最多三分熟。在这里,主要也随俗嘛,怕一分熟的牛排吓到你,呵呵。”

&esp;&esp;“哦,真的啊,老外就是老外,不开化,茹毛饮血的。”

&esp;&esp;牛排吃了一半,一瓶红酒也喝了大半了,韩璐这时脸上已经是红光满面了,在这种目光之下,看着自己对面依旧不慌不忙,一点一点切着牛肉的这个帅哥,韩璐又开始了她的连珠筒似的发问特长了。

&esp;&esp;“赵总,你为什么要请我吃饭啊?”

&esp;&esp;“这个问题,这不是为了答谢你下午送的礼物么?”

&esp;&esp;“切,我才不信呢,那两样礼物加一起也不到五百块,你现在这一顿牛排,小两千块了吧,说吧,找本小姐是不是有什么事想要我帮忙啊?”

&esp;&esp;赵一理此时将刚切好的一块牛肉放进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